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
当我们受到启发,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心得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很多人都十分头疼怎么写一篇精彩的心得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呼兰河传》读书心得,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灰色的笔调,平静的叙述,暗淡的画面……这本书把我们带进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传。文中的我,是一不谙世事的孩子,对大千世界也充满了好奇。“我”与祖父在花园中嬉戏、玩耍,充满快乐,作者却偏偏在“我”的童年中加入灰色元素。在那儿,到处可见因为人们的无知、愚昧、麻木而引发的一场场灾难。如:一位婆婆活生生地害死了一个12岁活泼可爱的女孩。就因为太大方不符合这里的规矩,所以婆婆狠狠地打了团圆媳妇,生病后,婆婆又想了很多办法让团圆媳妇好,但屡试屡败,最终团圆媳妇还是悲痛地离开了这个美好的世界。我都不知道这个婆婆到底是讨厌团圆媳妇还是可怜团圆媳妇了。越往后读心情就越沉重,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为她愤愤不平。为什么要打她?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但《呼兰河传》里既没有批判,也没有谴责,反而流露出一丝幽默和顽皮。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
对于《呼兰河传》,茅盾爷爷曾经说过“如果有使我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沉甸甸地压在心上,因而愿意忘却,但又不忍轻易忘却的,莫过于太早的死和寂寞的死。”
在这时,我突然想到了我那无忧无虑、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我是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但却对此很不满意,用爸爸妈妈的话就是“生在福中不知福。”瞧!那正在上映呢。“爷爷,你烧的菜不好吃,我不吃嘛!”“哎哟,我的宝贝孙女,听爷爷的话,把它吃了吧,吃了才长个子啊。”这一听就知道,是我闲爷爷烧的菜不好吃,那脾气哩!不管爷爷怎样说,可我还是那副样子——无所事事,怒气冲冲,一脸不高兴。最后,爷爷还是“服软”于我,去饭店里卖我爱吃的了。现在想想还真是惭愧啊!这么折腾一个老人家,心里真是过意不去。应该找个机会好好道个歉。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2进入大学,在闲暇时光,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觉得它越来越精彩精彩。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极力想表现孩童眼中未知而灿烂的世界,她在字里行间流露的却是刻骨的忧伤,笔下的人物和风景无不带着一种忧郁的美。她这样写请神的鼓声:“那鼓声就好像故意招惹那般不幸的人,打得有急有慢,好像一个迷路的人在夜里诉说着他的迷惘,又好像不幸的老人在回想着他幸福的短短的幼年。又好像慈爱的母亲送着她的儿子远行,又好像是生离死别,万分的难舍。”而她眼里秋天的后园是这样一番景象:“每到秋天,在蒿草的当中,也往往开了蓼花,所以引来了不少的蜻蜓和蝴蝶在那荒凉的一片蒿草上闹着。这样一来,不但不觉得繁华,反而更显得荒凉寂寞。”
作者笔下的人物有着凄哀的命运,原本天真活拨的小团圆媳妇被婆家狠心的折磨致死,而围观的人都抱着猎奇的心态,从未有人对她抱以同情和拯救的念头;有二伯一个人孤独的生活着,害怕死后没有人为他送行,成为孤魂野鬼;冯歪嘴好不容易成了家,而媳妇却早早的离去,剩下他一个人拉扯两个孩子。
萧红静静的叙述着这些人物的故事,正是这种平静带给人不安和绝望的心态,故意去压抑,故意去冷漠,反倒给人无尽的伤感。其实令人伤心的不仅仅是这些社会最底层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更让人苦闷的是他们周围那些人的冷酷无情,在这些人的举动中我们看不到怜悯的存在。小团圆媳妇被热水浇头,浇一次昏一次,却没有人去阻止这种暴行,而是围在旁边看热闹。这场景让我不自觉的想起那让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一幕:一群中国人在木然的观看自己同胞被处死的电影。可怕的不是暴力,而是暴力下的臣服和麻木。呼兰河城里的人早已见惯了贫苦百姓们颠沛流离的命运,于是他们的同情心也在不知不觉中丧失殆尽了。关于冯歪嘴子的故事就更令人伤心,大家得知他成家之后,不但不关心他如何养活一家人,反而热衷于寻觅他自杀的蛛丝马迹,在他床上发现一根绳头,便有人传言他要上吊,他新买了一把菜刀,很快他要自刎的消息就传开了。看到这里我非常怀念沈从文笔下温暖的湘西风情,那里的人们似乎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而不像萧红笔下的人们如此的冷漠和残忍。
我想是萧红本身的命运造就了她作品中的这些人物,一部优秀的作品总能够体现作者的心怀,一个历经艰难困苦的人,即使写欢乐也必然将其镀上一层沧桑。萧红一生经历的尽是破碎的感情,来到香港的时候,心中大概还在介怀那些悲苦无依的年年岁岁。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一种心绪,写出的当然是苍凉的作品。
萧红借着这些人物写出了自己的悲惨身世,她含着眼泪在唱属于自己的歌。她用这样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孤寂的心境:“逆来顺受,你说我的生命可惜,我自己却不在乎。你看着很危险,我却自己以为得意。不得意怎么样?人生是苦多乐少。”这句话暗合李后主“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感慨,一个是漂泊女子,一个是亡国之君,这悲凉千载不灭。
在小说中,萧红写到:“大人总喜欢在孩子的身上去触时间。”在香港的时候她已经疾病缠身,大概也意识到自己时日无多,所以才想要用一个孩童的口吻来触碰那被时光的洪流冲得老远的童年岁月,尽管并不美满,但比起飘零的壮年时代,总还是有那么些值得回味的东西。她笔下的“我”是纯真可爱的,有那么一段让人至今难忘,就是祖父将落井的鸭子烤来吃,“我”以为只有落井的鸭子才能裹在黄泥里,于是费尽力气想要把鸭子赶到井里去,即使祖父同意烧活鸭子来吃“我”也不愿意。一个心智未开,天真可爱的小女孩的形象跃然纸上,让人禁不住想抱起来亲一下那粉扑扑的脸蛋。
这部《呼兰河传》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同样是回忆童年,同样是出自女作家之手,它们有着许许多多的共同点,但是萧红的文字更显凄凉,给人一种孤独幻灭的痛楚,这种带着一点病态的艺术美感,是《城南旧事》所无法比拟的。
读完这部小说,我又想起了茅盾先生的序言,他用他的文字祭奠了年仅32岁便孤独在异乡逝去的萧红。据说萧红的遗言是:“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想想她的生平,我们就不难理解漂泊者萧红在文字中透出 ……此处隐藏5909个字……情,早晨学舌似的跟着爷爷摇头晃脑地背古诗……爷爷宠着她,深爱着她。萧红的童年又是落寞的,通篇里出现的亲人只有慈祥的爷爷一个,天资聪慧解事很早的她终日与狗尾巴草、倭瓜、蝴蝶等生灵为伍,甚至连黑暗尘封的后房也成了她的乐园。
追随萧红的脚步,我穿越时空来到了当年萧红生活着的呼兰县城,眼前呈现出一幅呼兰版的《清明上河图》。她用细腻的笔触记录着家乡的点点滴滴:东二道街、西二道街、娘娘庙、搭草台班子唱大戏、放河灯……甚至连卖豆腐、卖麻花的市井人物都走到了她的笔下。从她的文字里我感受到了呼兰县城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了解到了当地很多的民俗风情。同时,我也感受到了萧红掩藏在心底的那份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从20岁逃婚离家出走直到31岁英年早逝,萧红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可写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却是那么的亲切而详尽,我坚信萧红的灵魂一定与家乡永远同在。
追随萧红的灵魂,我感受到了作家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萧红的笔下没有达官显贵,全是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她时刻关注着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的命运。她关心卖馒头老人冰封脚底的冰雪,她关心在严寒季节里还得出门赶马车车夫眉毛上的寒霜……特别是写到小团圆媳妇的悲惨遭遇时,作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说她也是一个牺牲品,“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记录的文字虽然很平实,似乎没有任何褒贬,可沉静的文字背后却流淌着作者的一腔热血,她抨击着封建愚昧的思想,觉得这个世界应该有所改变。呼兰县城如果有色彩的话,我觉得应该是灰色的,但不是全灰,冯歪嘴子就给这灰色的天空增添了一抹亮色。磨官冯歪嘴子好不容易成了家,不幸的是老婆生第二个孩子时难产又离开了人世,当所有人都觉得冯歪嘴子又要喝酒、坐在磨盘上哭的时候,冯歪嘴子却顽强地、坚韧地带着两个儿子活了下来。想必萧红对冯歪嘴子也是充满敬意的!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3读完《呼兰河传》,我想到了羊。比起人,《呼兰河传》中的很多人更像一群羊。在人头攒动的娘娘庙集市,在围观小团圆媳妇洗澡的院子,在寒暑易节而永不停息的、呼兰河人们看热闹的路上,我看到一群羊。
全书最戏剧性与讽刺性的部分无疑是围绕小团圆媳妇展开的部分。在为小团圆媳妇“治病”的过程中,我总是反反复复看到三个角色:其一提出一个偏方,其余之人纷纷附和,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欣然采纳。如此往复,直到小团圆媳妇的惨死。提出偏方的人往往只是听从了不加证实的传言,纷纷附和之人却不假思索地“做了他的跟随者”,小团圆媳妇的婆婆见支持者如此之众多,便也十分信任地对小媳妇用了药。这像极了我曾经看过的一则故事:一只头羊到了悬崖边判断错误跳了下去,而后跟从的一众羊群非但不对头羊坠崖身亡的事件总结教训,反而是想都没想直接跟着头羊跳了下去。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它们习惯于跟随,却不习惯与思考,才酿成的悲剧。呼兰河的人,便是跟在头羊身后跳下悬崖的“羊”,换个词来解释,就是“集体无意识”。
“集体无意识”的呼兰河人不会认为自己正在杀死一个本活泼、有生命力的女孩。在他们眼里,这样做是正确的,是“合规”的。他们的领头羊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传统封建礼教思想。在这一无形的“领头羊”带领下,他们杀死了爱笑的小团圆媳妇,用言语摧残着善良的冯歪嘴子,男人打着女人,婆婆虐待媳妇。在接二连三跳下悬崖的同时,他们沾沾自喜自己没有掉队,嘲笑着还没跳下悬崖的异类…….
与其说呼兰河的人们是羊,不如说,从古至今,人们都始终没有摆脱“羊”的一面。二战中的纳粹士兵,总是在各种作品中被比作凶猛的恶兽。其实,他们大多数也仅仅只是“羊”罢了。他们种种骇人听闻的恶行,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审视自己的行为,终沦落为领导者与军国主义施暴的工具。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平庸之恶”,往往会因为它的群体庞大型而酿成更可怕的结果。
今天的人们,也处处有“羊”的影子。男孩们看到流行的“AJ鞋”,即使还不了解它的好处,甚至那鞋不适合自己,都愿意花费上千元争相购买。再比如网络谣言一天一个所谓的“真相”,却一再被推翻、反转。还有一个例子,就是盲目崇拜的“追星族”。他们总是不经思考地无条件支持偶像的行为,成为了明星榨取金钱的工具……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4一个名符其实的淘气包萧红的童年,都记在了这本《呼兰河传》里了,她带给我们她美好的童年记忆。年仅33岁的萧红,她的一生实在是不幸,最美好的也就是童年了。
小的时候的她总是让人有操不完的心,在童年生长的地方最痛爱她的只有她的祖父,她整天跟祖父在园子里奔跑、种地、搞恶作剧、来消磨时间。我读了这本书后,怀念起了自己的童年,现在学习越来越不容易,我逝去的童年也逐渐随时间忘却。没有时间再留念。而这本是却奇迹般的让我想起了我的童年,两个童年的比较、更是两个年代和两个社会的比较让我鼻子发酸。我也能体会到作者写这本书时的悲凉。
《呼兰河传》读书心得15张乃莹(萧红),一个成长在呼兰河的孩子。她用她独特的笔法描述了童年。在这本书里,有人物却没有主角;叙述了故事,却没有主轴。它不是散文,不是小说,却是“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初读此书,萧红童年中那些我早已见不到的乐趣让我痴迷向往。再读,才发现了萧红童年中掩藏不住的寂寞。
“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以前住着我的祖父,此刻埋着我的祖父。”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蝴蝶、蚂蚱、蜻蜓,也许还是年年依旧,也许此刻完全荒凉了。大黄瓜,大倭瓜、也许还是年年种着,也许此刻根本没有了。”
“这一些根本不能想象了。”
小小院子里的泥土里,年年种着一成不变的蔬菜,其余的空地或又是杂草丛生,或又是花开满园,或又是白雪皑皑;也种着一个解事颇早的小女孩的寂寞童年。她的生活多么单调,一个种着菜的后花园,一个破旧的后房,竟成了她唯一能够消遣两个地方。一位慈祥的祖父,竟是她获得爱的全部来源。坐在门槛上,看着邻里邻居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做着刻板的工作。要是有什么个性的事,也但是是老胡家的团圆媳妇死了,冯歪嘴子又有了孩子。可这又怎样呢?她小小的心里永远像一湖平静的水,望着远处依旧是波澜不惊。
呼兰河这个小地方也是充满色彩的,可也是刻板的。那里的人是善良的,一年又一年有规律地生活,柴米油盐酱醋茶,卖馒头、割豆腐、染布、扎彩。路上一个小小的泥坑让人们讨论了大半年,却似乎根本没人在意,路还是照样走,日子还是平常过。日历上,时光哗哗哗地逝去,似乎没有什么变化。可一年中必有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但年复一年,人们何尝不觉得重复单调?但他们安于命运,也就没觉得有什么了。萧红幼小的心灵看着这样的生活,却下意识的反抗,她热爱却又抗拒这一切,于是,就有了作家的萧红,有了含着眼泪微笑回忆故乡的萧红。
这个孩子是寂寞的,她孤独的紧抱着胳臂,用抗拒的眼神过着寂寞的生活。《呼兰河传》是一本寂寞的书,萧红用看似热闹的一切描述自我的孤独寂寞。小城里的单调、枯燥、乏味让萧红写出了些许欢乐的意思,却又发觉,欢乐里还是刻板的寂寞。一个儿时跟祖父呀呀学语背唐诗的女孩,用她独特的视角把她儿时的一切写进了一本书里。而我有幸品尝到了她的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