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不墨电视剧的观后感

时间:2023-11-03 20:32:49
青山不墨电视剧的观后感(精选6篇)

青山不墨电视剧的观后感(精选6篇)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山不墨电视剧的观后感范文(精选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青山不墨电视剧的观后感1

近段时间,在中央一套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吸引全国观众,有幸我也追剧观看。剧中讲述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以马永祥、郑毅、魏建中、华青等为代表的林业英雄模范,历经不同的历史阶段,坚守初心、甘于奉献的奋斗故事。这部电视剧也是以我们伊春的林业英雄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人物为原型,以东北伊春林区从伐木建设到育林管护、从开发资源到保护资源的历史进程,生动再现了新中国伊春林业工人将茫茫林海建成我国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的“人间奇迹”。

看了《青山不墨》,再想到马永顺等先进模范,不禁肃然起敬,作为在东北林区长大的我,深深体会到老一辈英雄模范为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做出的巨大贡献,他们流过血、流过汗,却没有流过泪。如今,我们看到茂密的森林、绿色生态环境、天然大“氧吧”,这些财富都是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富贵财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作为青山乡一名党员干部,我将牢记教诲,积极投身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伟大事业中,带头用积极的行动引领广大群众开展美化绿化、植树造林,为伊春绿色转型、嘉荫又好又快发展、青山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青山不墨电视剧的观后感2

4月6日,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登陆央视一台黄金档,剧本以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英雄事迹为题材,艺术再现了三代林业人创业、改革、转型发展的三部曲,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动人事迹,再现了新中国成立后林区的发展历程,描绘出“绿水青山永续利用”的多彩画卷。

迟迟吾行,恋恋不忘,这是一曲感人至深的绿色之歌,"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以老一辈林区人为榜样,守护林区,奋勇前行”,《青山不墨》观后,会进一步激励我们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坚定理想信念,发扬为国分忧的爱国精神、埋头苦干的创业精神、刻苦钻研的创新精神,不求名利的奉献精神,激发广大干部职工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投身到建设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中。

这样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时代的精神给养,时代呼唤励志之作。《青山不墨》以现实主义创作自觉,传承了这块土地世代吟诵的英雄文化基因。作为一种优秀的精神资源,《青山不墨》在新时代引导我们回望历史,敬仰英雄,凝聚起干事创业的信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油鼓劲。

  青山不墨电视剧的观后感3

电视连续剧《青山不墨》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以来,我每天都坚持收看,现已连续看了8集,对该剧剧情有了大致的了解。该剧人物中马永祥、郑毅、华青等为代表的林业英雄模范,是以伊春林业战线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英雄事迹为主要素材进行创作的。该剧再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林业工人扎根林区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呈现了林业工人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诠释了林业工人历经开发建设、二次创业、转型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用热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段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华美篇章。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伊春日报、林城晚报、伊春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经常报道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林业战线英模的先进事迹,他们的名字已家喻户晓、留在那个年代每个人的脑海里。我早年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时常在新闻媒体中关注到他们的感人事迹,对从心里对他们毅然决然扎根林区,深深地根植在这片黑土地上,无怨无悔地奉献了毕生经历的高尚品质、大爱情怀、无私奉献精神而产生由衷敬意。

我在原五营区委宣传部工作期间,曾随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参观学习到过马永顺林场,认真聆听过讲解员讲述马永顺伐木、造林的先进事迹。

马永顺在伊春林区开发建设时期,为了多出木材支援国家建设,他结合木材采伐遇到的实际问题,发明了“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流水作业法”“降低伐根法”等,曾多次被评为黑龙江省、东北林区特等劳动模范和全国劳动模范,毛泽东亲自向他颁授了一枚金质奖章,他先后14次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接见。在伊春林区开发建设时期的伐树能手,砍伐了36500棵树,离休后主动义务植树向大山“还债”,在晚年实现了向大山还“债”的夙愿。2000年2月,87岁的马永顺走了,把自己的生命融入了小兴安岭绿波翻涌的万顷林海。

两年前,我随市诗词学会“走红色路看绿色景”采风活动到了大箐山县张子良纪念馆,详细聆听了纪念馆讲解员对张子良生平的解说,深受感染和激励。

张子良同志从一名红军战士成长为模范中共党员、东北林业建设的开拓者、延安精神的传承人。1958年,张子良响应党中央号召干部下放充实基层,他主动申请下放来到伊春林区,任中央林业部带岭林业实验局党委书记、东北林学院带岭分院党委书记兼任东北林学院副院长。从中央领导到每一位知道张子良的群众,都一致称赞他、颂扬他、怀念他,可见他有高贵的品质、高尚的风格和崇高的威信,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共产党人的楷模。他的廉洁奉公之心、光明磊落之德、精打细算之脑,曾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中央和国家领导人的称赞。

我的记忆中对育林功臣孙海军的事迹留存的要多一些,因为我也曾参加过整地刨穴、植树造林,打带抚育等营林生产,对孙海军的事迹也能身同感受,深刻理解。

从媒体的报道中了解到,他从东北林学院采运系毕业,被分配到双丰林业局茂林林场,成为一名采运机械技术员,一干就是几十年。孙海军采伐了10多年,共采伐60多万立方米木材,其中80%左右是红松。在油锯和拖拉机的轰鸣声中,他发现,一座座郁郁葱葱的青山很快就变成了“秃山”。

大森林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上苍赋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是咱林区人的命根子!大山里的树木生长期很长,尤其是珍贵树种——红松,需要生长百余年才能成才。正因为他有了这样清醒的认识,才有了在之后的20多年里,带领职工在福民经营所造林11万亩,存活200万株的壮举。他对大山大森林不仅有朴素的感情,更有尊重科学的精神。他不断探索营林规律,带领职工营造的11万亩人工林,成活率达到96%以上,成幼林抚育合格率达到97%以上,采伐迹地更新率达到100%,创造了高寒地区育林的奇迹。有人为他算了一笔账:他植的树如果以两米远的株距单行排列,可绕地球一周;按照陆续间伐到主伐期的皆伐计算:累计可产木材14,938万立方米,其社会和生态效益更是无法估量。

我的父亲也是一名通过招工来到伊春林区的林业工人,是我生活和工作过的那个林场的第一批伐木工人,母亲随父亲来到林区后也一直参加林场的营林生产。正因为我是在林场出生和长大的,剧中的人物和情景在我的记忆中有着许多相同的印记,感觉是那样的熟悉,仿佛就是我们的父辈当年艰苦创业劳动情景的再现。这在增强我对该剧情景浮现和期待的同时,也对该剧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主题思想进行了深入思考。

电视剧中的一幅幅画面让我想到了在我学生年代读过的一篇课文——《松树的风格》。松树不择地势环境,不择土壤的贫瘠,不畏严寒酷热,随处茁壮地生长起来!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狂风吹不倒它,洪水淹不没它,严寒冻不死它,干旱旱不坏它,它只是一味地无忧无虑地生长,松树的生命力可谓强矣!这不就是林业工人扎根林区艰苦创业,不畏严寒酷暑,有着坚韧顽强性格、奋发向上乐观精神的折射和真实写照吗!

林业工人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就是红松品格的体现!他们犹如一棵棵凌霜傲雪、超然挺拔的红松,不畏严寒,坚韧刚毅,巍然屹立,展示出一种蓬勃向上的进取精神、一种威武不屈的铮铮铁骨、一种永不低头的坚强性格、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大无畏气概、一种具有高贵品质的内涵质地和恢弘恣肆的道德属性,犹如一根根擎天大柱,在风雪中伫立,擎起林区开发建设转型发展的历史重担,浸染了青山不墨的千秋画卷!

  青山不墨电视剧的观后感4

林区人呐,这辈子祖祖辈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树吃树,但是这种靠法能靠多久?你不养山、养水、养树,早晚你得没吃没喝。”这段话令人深思,发人深省。

《青山不墨》是以伊春林业工人与大山同悲欢,与共和国同成长为主题的一部现代生态文明题材的电视剧。作为土生土长的伊春人,见证了伊春这座林业城市“因林而兴、因林而衰、因林而转”的全过程,也见证着伊春正在“因林而富”的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只有守护好我们的蓝天、绿水、青山,我们才能有好日子过,也才能过上好日子。

《青山不墨》的播出,不仅让我慢慢走进了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更让我联想到伊春森工集团美溪林业局公司顺利河林场分公司获得“龙江最美劳动者”荣誉称号的唐凤立。采伐时他担任生产技术员,支道、主道、集材道,道道留下他深深的足迹,择伐、皆伐、卫生伐,块块映射出他疲劳的身影。“渴饮雪、饥啃馍”,住宿工棚、爬冰卧雪,每年都能完成木材生产计划。停伐后,担任营林技术员,为了恢复更新,种云杉、种红松,也种希望;种汗水、种辛劳、也种高尚,种出了满山翠绿,也种出了白发苍苍。和他从事一样工作的林业工人很多很多,都在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他们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不求回报。老一辈林业工人把无悔的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深爱的祖国,他们种出了绿水青山,一地春光,也种出了千秋绿色,万代屏障,种出了塞北林城、林都“宜”春。

一代又一代的林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他们心怀梦想,崇尚劳动,脚踏实地回报社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这片黑土地上谱写多姿多彩的人生乐章,他们是时代的先锋、是发展的基石、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最美劳动者。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观看《青山不墨》让你感觉到伊春的自然生态之美,让你置身于大森林,深刻感受到松枝挽着松枝,荡起绿色波浪,大地和小溪弹奏着和弦,青山与绿水环抱的生态之美。

青山不墨百木天,丹青碧水览林都。红松故乡、林都伊春、生态之城、康养之地、宜居宜游,捧一捧绿色醉你,在线上线下等你!

  青山不墨电视剧的观后感5

电视剧《青山不墨》登陆央视一套黄金时段。剧本以全国劳动模范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的英雄事迹为题材,艺术再现了林区创业、转型和发展三部曲,用鲜血和生命书写感人故事,描绘了一幅“青山绿水永续利用”的多彩画卷。

《青山不墨》是一部感人的绿色影视,点燃了我对林业工作的热情。看到了电视剧中马永顺、孙海军的原型和事迹,看到了林业资源利用的蓬勃发展,看到了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的转变,看到了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看到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营林制度的改革。多年的林业工作经历,让我与它同眠,与它欢笑,与它相守。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我们要以老一辈林区人为榜样,守护林区,奋勇前进。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伊春日报、林城晚报、伊春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就经常报道马永顺、张子良、孙海军等林业英雄的先进事迹。早年,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经常关注他们的感人事迹,对他们毅然扎根林区,深深扎根于这片黑土地,无怨无悔地奉献自己人生的高尚品质、大爱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表示由衷的敬意。

我们年轻一代人深刻领会老一辈森林建设者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忠诚奉献的精神,以他们为榜样,勇于担当、奋发有为、努力工作,不断磨砺自己,增强本领,成为建设林区、守护绿水青山的忠诚力量。

  青山不墨电视剧的观后感6

这部剧是以马永祥全国劳动模范、郑毅林业局局长、魏建中书记、华青大学生等人物为主人公,演绎了在那个贫穷落后,快马加鞭,多快好省地建设祖国的年代,小兴安岭自然保护区的职工、党员干部、知识分子、和亲属们敢于应对三年洪涝灾害的极大生存挑战,完成了由初始方法砍树到专业化木料生产制造的历史时间变化。在思想大解放、胆子大提升的改革创新阶段,马永顺、魏建中、华青、马宝峰、林绍涵等,他们勇于开拓、敢于进取,大胆创出了一条自然保护区发展趋势的新出路。在与超采、滥砍盗伐、毁林开垦状况的抗争中,完成了由伐树到森防育林的里程碑式变化,变成维护自然资源的新一代林业职工。半个世纪瞬息万变,小兴安岭的开采发展,三代林果业人如烈火涅磐,在那里有多少人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又埋葬了多少英烈模范人物的尸骨。朱兴武,郑局长他们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看剧情我特别感动,他们她们在那里不仅仅是辛苦劳作,斗天斗地,他们她们也牺牲了爱情,华青,魏书记小翠TM是最有力的证明,让人看着特别地心痛。TM是祖国的第一代伐木工,也是祖国的第一代工人阶级,工人阶级是祖国的脊梁,tM是祖国的建设者、开拓者,是祖国的骄傲,是人民的骄傲。

我记得我刚刚工作时,企业里(我是在炼油企业)生产一派生机勃勃,企业里生产任务年年有新突破,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厂里也组织各种竞赛鼓励工人加油干,厂里还设有广播站,经常在广播里听到各单位的好人好事。鼓舞士气的歌曲如:《我为祖国石油做贡献》、《咱们工人有力量》等歌声,每天早上都在厂里的广播站发出,响彻全厂,真是悦耳激情。而学大庆精神,贯穿全年的竞赛中,学习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为国争光、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讲求科学、“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到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这是“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精细管理,胸怀全局、为国分忧的奉献精神。鼓舞了石油一代又一代人。在伴随大庆精神的鼓舞下,厂里的工作制度也跟着不断完善改进,企业生产也是蒸蒸日上,产量一年更比一年高。而企业里的年轻人,真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工作都非常积极肯干。由于我厂是炼油企业,工作性质是连续性生产作业,所以生产一线工人是三班倒。分白班。记得,学大庆,搞竞赛,各单位要求泵房里要窗明几净,沟见底(下水沟)轴见光,(泵轴)现场无杂物,塔上塔下干干净净……我们的青年人,团员、共产党员们都是积极响应号召带头干。上四点班两点就到厂里找活干,有时是共青团组织活动,有时是班组组织活动干活。一直干到快四点接班。那个时候工人们各个都是无私心,讲奉献,甘愿出大力,流大汗,不讲价钱只讲奉献。越回忆越是觉得我们工人真是为祖国建设出了大力,工人阶级用自己的双手给祖国描绘出一幅幅蓝图,让祖国如此多娇。越觉得能成为中国工人真是无比的自豪。小兴安岭里的伐木工人在建设祖国的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笔墨,书写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劳动之光荣。向他们她们致敬!

工人阶级万岁!劳动万岁!

《青山不墨电视剧的观后感(精选6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